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。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,有時也用于佛門的傳教記錄。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語的記錄,不重文彩,不講篇章結構,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系,故稱之為語錄體。
語錄體常用于哲學或宗教典籍,例如:中國先秦諸子、佛教、道教典籍,古希臘哲學著作等。
語錄,指一個人言論的記錄或摘錄,一般用于正式文體,通常為了說明一段時間內某人的所說句子和語言特征等。現指能引起共鳴的、發(fā)人深省,有一定傳播力的名人之言、網民言論、社會事件所產生的新詞條等。
由于語錄一般只記錄話語,所以讀者未必知道當時的語境,不同人對同一句話的解讀常會產生歧義。
例如:《論語·陽貨》的“唯女子與小人難養(yǎng)也,近之則不遜,遠之則怨”,“女子”是指所有女性還是特定人物(例如:南子)就有不同說法。
同一句話如果說于不同人、不同場景、不同時間、不同……,意思和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,甚至完全相反。這就是“斷章取義”的“魅力”,呵呵。
同一個意思不同人的嘴巴,說出來它就變了味道,同一句話不同人說出來,它得到效果怎么就不同。都是爹媽生下來的,差距就這么大。
同樣的一些話,出自不同人的口,有時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。在大學課堂上,同一句話,有的教師講出會贏得一片掌聲,有的教師講出則會招致一片噓聲。原因主要在于,前者已經用自己的行為為自己贏得了講話的資格,而后者卻沒有??梢?,重要的往往不是有人講了什么話,而是這些話是由什么人講的。
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。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,有時也用于佛門的傳教記錄。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語的記錄,不重文彩,不講篇章結構,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系,故稱之為語錄體。
語錄體常用于哲學或宗教典籍,例如:中國先秦諸子、佛教、道教典籍,古希臘哲學著作等。